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9-19 15:24

經濟觀察報記者 王雅潔
清晨五點半,陳晨打開服飾商行的卷簾門。店內,三四個人組成的團隊即將開始一天的工作。這個看起來普普通通的小商戶,通過江蘇常熟新推出的“市采通”平臺實現了超過1000萬元的外貿出口額。
2025年9月17日,江蘇常熟綜合保稅區內,陳晨正仔細檢查著一批即將發往菲律賓的服裝。
“這批貨都是菲律賓客戶定制的工裝,總共500套,明天就要發走。”陳晨在視頻中向經濟觀察報展示自己服裝的布料,“四年前,我根本不敢想象能接到國外的訂單。”
陳晨的服飾商行“藏在”常熟服裝城的角落里,只有三四個人的規模,卻創造出了外貿出口的一個驚喜。
在這個擁有近7萬家個體工商戶的全國最大的服裝專業市場里,陳晨的故事正在成為佳話。
卷簾門后的夢想
2008年,陳晨帶著全部積蓄5萬元,在常熟服裝城租下了一個15平方米的鋪面,做周邊縣市的服裝批發生意。
最初的幾年,陳晨每天凌晨4點起床,騎著一輛二手電動三輪車,到批發市場進貨,再拉回店里銷售。
他回憶:“最困難的時候,連500塊的房租都交不起,只能跟房東說好話,寬限幾天。”
轉機出現在2021年。
一天,常熟市莫城街道的工作人員來到店里,向他推薦了一個叫“市采通”的平臺。
工作人員對他說,這個平臺可以幫助小商戶做外貿。陳晨聽了直搖頭,覺得自己一個做內貿的,哪懂什么外貿。
然而,接連幾個月的生意走淡讓陳晨開始動搖。
2021年3月,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在“市采通”平臺上注冊了賬號。
第一單是馬來西亞客戶,要200件T恤衫。金額不大,雖然只有5000塊錢,但讓他緊張得三天沒睡好覺。
他不知道怎么報關,怎么結算,甚至連基本的外貿術語都不懂。
平臺派來的專員手把手教他操作:如何上傳商品信息,如何與外商溝通,如何處理報關單據。專員告訴他,“你只管接單,剩下的交給平臺。”
第一筆外貿訂單的完成并不順利。
陳晨按照國內貿易的習慣,直接將貨物發往了港口,卻被告知需要先進行商品備案和報關。
那批貨在港口卡了整整一個星期,每天都要產生倉儲費。陳晨心急如焚,一度覺得自己不是做外貿的料。
就在他準備放棄時,上述工作專員帶來了好消息:平臺為他申請了綠色通道,可以先行驗放,后補手續。
陳晨說:“回想那天下午,當我查到貨物已經順利裝船出運時,激動得差點哭出來。”
更大的挑戰還在后面。
由于不熟悉國際貿易的結算方式,海外客戶提出要用信用證結算,他根本不知道信用證是什么。
幸好平臺的金融顧問及時介入,幫助他審核信用證條款,避免了可能存在的風險。
一個月后,當第一筆外匯順利到賬時,陳晨特意去銀行打印了結匯水單。此時,他才真正相信,自己也能做外貿了。
成長的煩惱
隨著訂單量的增加,陳晨開始面臨新的挑戰。
2022年,一個越南客戶下了個合同金額達到10萬元的大單,要求45天內交貨。
那是他記憶中接過的最大一筆訂單,陳晨又興奮又擔心。
他立即聯系了相熟的加工廠,預付了30%的定金,開始加班加點生產。
然而,就在交貨期前一周,加工廠老板突然打來電話,說原材料漲價,要求加價20%。
他當時就懵了,如果答應加價,這單生意就要虧本;如果不答應,交不了貨就要賠償違約金。
最后,他決定實話告訴客戶,請求諒解并適當調整價格。沒想到客戶非常理解,同意漲價10%。對方表示,看重的是他的誠信和產品質量。
這次經歷讓陳晨悟到一個道理:外貿生意,誠信比利潤更重要。從此,他在選擇供應商時更加謹慎,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
2023年,陳晨的生意迎來了爆發式增長。
這一年,他通過“市采通”平臺實現了超過1000萬元的外貿出口額,業務范圍擴展到東南亞、中東、非洲等地的12個國家。
變化始于他對數字化工具的深度應用。
在平臺專員的建議下,陳晨開始使用“市采通”的智慧管理系統,實時跟蹤訂單狀態、物流信息和收款情況。
陳晨說:“以前我全靠筆記本記錄,經常出錯;現在手機上一目了然,再也不會漏單、錯單了。”
他估算,數字化轉型讓他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最讓他感到驚喜的是平臺提供的跨境直播服務。2023年6月,在平臺的幫助下,陳晨首次嘗試了跨境直播帶貨。
第一次面對鏡頭時,他緊張得手心冒汗。
讓他沒想到的是,一場兩小時的直播,竟然帶來了50萬元的訂單。現在,直播已經成為他獲取新客戶的重要渠道。
危機與轉機
2024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危機幾乎讓陳晨的生意陷入停滯。
主要原材料價格暴漲30%,海運費用隨之增加,加上匯率波動,原本利潤微薄的訂單頓時變成了虧本買賣。
那段時間,他每天都要接到好幾個客戶的投訴,要求取消訂單等。
最艱難的時候,他甚至想過轉行。
就在他幾乎要放棄的時候,“市采通”平臺的貿易顧問主動找上門來。他們幫助陳晨分析了市場形勢,建議他調整產品結構,轉向附加值更高的定制化產品。
同時,平臺還為他提供了匯率避險工具,以鎖定結算匯率,避免進一步損失。
他說:“要不是平臺的幫助,我可能真的撐不過去了。”
危機過后,陳晨的生意越發紅火。他逐漸淘汰了低附加值的常規產品,專注于工裝定制這一細分市場,建立了自己的競爭優勢。
2025年,陳晨的生意越做越大,但也面臨新的問題。
7月,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第17號公告,對企業所得稅預繳納稅申報進行規范,封堵了部分企業依賴的“買單”模式。
陳晨說,那段時間他的手機快被打爆了——新規出臺后,很多同行都來找他咨詢該怎么合規經營。
讓他感到慶幸的是,有著“市采通”平臺的幫扶,他的生意早已實現合規化經營。
如今,陳晨的服飾商行已經發展成為擁有20多家穩定客戶的專業工裝供應商,產品遠銷18個國家和地區。但他仍然保持著創業初期的謹慎和勤奮。
每天他都要親自檢查發出的貨物。陳晨對經濟觀察報表示,他最近正在學習英語,希望能直接與海外客戶溝通。
小人物的未來
站在常熟綜合保稅區的倉庫里,陳晨指著整齊堆放的貨物說:“這些很快就要發往菲律賓、越南和馬來西亞。接下來我計劃開拓中東市場,已經有幾個客戶在洽談中了。”
當被問及未來的目標時,陳晨笑了:“希望三年內能把年銷售額做到5000萬元,打造自己的品牌。”
但他也表示,不管生意做多大,自己就是小商戶出身,知道小微企業的不易。只要有同行來請教經驗,他都想毫無保留地分享。
在陳晨看來,他的成功離不開“市采通”平臺的支持,更離不開這個時代給予的機遇。
他說:“我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國家政策支持,平臺服務到位,讓小商戶也能做全球生意。”
傍晚時分,陳晨送走最后一批貨物,回到店里開始整理當天的訂單。手機不時響起新消息的提示音,那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客戶咨詢。
四年前,他連外貿是什么都不懂;現在,他的客戶遍布全球。
在這個數字化貿易的新時代,小人物也能擁抱大世界。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