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0月22日iPhone Air發售前夜,蘋果公司突遭55名中國iPhone 和iPad用戶的聯名投訴和舉報。
10月20日,一封《關于蘋果公司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舉報信》(下稱:舉報信)在網上曝光。舉報信指控蘋果公司對中國、美國、歐盟消費者采取差別對待,對中國消費者實施了不公平的限制措施,導致中國用戶繼續被迫承受高達30%的“蘋果稅”負擔。
舉報信一經曝光便迅速沖上了熱搜榜,社交平臺中甚至出現了抵制iPhone Air的呼聲。巧合的是,22日,iPhone Air在中國大陸正式發售,但北京和上海等地的主要蘋果零售店外均未如預期中出現排長隊的現象。在華“蘋果稅”漩渦和iPhone Air海外發售遇冷,讓蘋果暫停了iPhone Air的生產,最終要為傲慢付出代價。
超400億元“蘋果稅”
這封由55名中國消費者聯合署名的舉報信目前已遞交至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指控美國蘋果公司存在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征收高額抽成以及對用戶的差別化對待。
舉報信稱,多年來,中國消費者被禁止使用除IAP以外的第三方數字商品及服務支付渠道,無法像美國、歐盟用戶一樣使用除App Store以外的第三方應用商店或網站獲取應用,導致他們被迫承受最高達30%的“蘋果稅”負擔。
“蘋果稅”由來已久。2017年6月12日,蘋果公司更新的App Store條款正式指出,通過虛擬貨幣的打賞,應當被視為應用內購買,蘋果將從中提取30%的分成,而且必須走蘋果支付渠道,因此被業內稱為“蘋果稅”。
這一政策甫一出臺,便在中國引發軒然大波——有消費者發現,同一款應用的會員服務、游戲充值或直播打賞,在iOS端的定價普遍比安卓端高出20%—30%。
其實從本質上看,“蘋果稅”屬于一種商業契約的約定條款,而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稅收。這一做法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確保蘋果公司的穩定收益,但另一方面,其高額的征收比例也引發了眾多開發者和消費者的不滿與質疑,并且反對呼聲越來越高。
第三方數據統計機構Sensor Tower統計,2023年,“蘋果稅”在全球大約收入223.4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608億元),在中國就超過400億元,占比近四分之一。2024年,中國用戶繳納“蘋果稅”64.4億美元,占蘋果全球該類收入的19%,略有下降,僅次于美國(148億美元)。
按營收占比計算,中國“蘋果稅”占蘋果中國區營收的10%,高于美國的8.8%和歐盟的4.6%,也就是說,蘋果在中國每賺10美元,就有1美元來自“蘋果稅”,而歐洲不到0.5美元。由此可見,中國用戶“蘋果稅”負擔遠超絕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
對中國的“歧視性政策”
投訴文件通過多國案例對比,揭示蘋果對中國市場的“歧視性政策”。例如,蘋果在中國不允許App外交易或第三方支付,而在歐盟、美國、韓國等地區是允許的。
近年來,全球主要發達體國家針對蘋果此壟斷行為進行了強力監管。2021年,韓國批準了一項法案,禁止蘋果和谷歌等應用商店強迫軟件開發商使用其支付系統并收取最高30%的傭金。法案簽署后,韓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個限制谷歌和蘋果等科技巨頭在應用商店抽成的國家。
2024年3月,歐盟因為蘋果在音樂流媒體應用市場的主導地位對其開出了18.4億歐元的巨額罰單,迫使蘋果在某些地區調整其“蘋果稅”,從原來向開發者抽取的30%、15%(年收入100萬美元的中小開發者)兩檔,分別下調至17%、10%。
2025年4月30日,美國加州北區聯邦法院最新裁定徹底打破了蘋果IAP支付渠道的壟斷。裁定勒令蘋果必須為美國消費者提供支付渠道選擇權,允許美國消費者點擊iOS應用內置鏈接、按鈕、H5等,跳轉至任何第三方平臺并可以直接使用任何第三方支付工具購買數字商品及服務,且無需承擔任何形式、任何金額的傭金。
此外,多國監管機構也已對蘋果應用商店政策展開調查:日本公平貿易委員會要求蘋果于2025年12月前開放第三方支付;澳大利亞聯邦法院裁定蘋果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禁止其限制替代支付方式;俄羅斯新修訂法律要求在俄銷售的iPhone必須允許第三方支付和應用分發;哥倫比亞工商監管局啟動反壟斷調查,評估蘋果是否限制替代應用商店。
作為蘋果全球第三大市場,中國仍被執行最嚴格的規定:用戶只能通過蘋果App Store下載、安裝、更新和使用應用,只能通過IAP購買應用內的數字商品及服務,且必須承受30%的“蘋果稅”傭金負擔。此時,美國標準費率為27%(小企業12%),歐盟已降至17%(標準企業)和10%(小企業),韓國則為26%。
“中國消費者每支付100元,蘋果就拿走30元,而歐洲用戶只需支付17元。”參與2025年集體投訴的消費者代表李明(化名)表示,“這種雙重標準完全是對中國市場的歧視。”
對于想要達成的結果,舉報信的代表人之一、浙江墾丁律師事務所創始合伙人王瓊飛表示,一是希望蘋果公司向中國消費者開放除IAP以外的第三方支付渠道,如允許開發者通過外鏈、按鈕、H5等方式引導消費者前往任何第三方平臺或直接通過任何第三方支付渠道購買數字商品及服務,且對該種除IAP以外的第三方支付免收任何形式、任何金額的傭金。
二是向中國消費者開放除蘋果App Store以外的iOS應用獲取渠道,包括但不限于第三方應用商店、網頁側載等,且對該種除蘋果App Store以外的第三方應用獲取渠道免收任何形式、任何金額的傭金、技術服務費等費用。
三是降低蘋果應用內數字商品及服務交易征收傭金的費率,且不得高于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最優惠的比例。
目前,這封投訴舉報正在等待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受理立案。王瓊飛表示,他們最終希望蘋果能夠尊重中國消費者的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同時給予中國消費者和其他國家地區消費者一樣的待遇。
傲慢中的“封閉生態”
事實上,2021年,王瓊飛就曾代理中國首例由消費者針對“蘋果稅”發起的反壟斷訴訟案。2024年5月29日,該案一審迎來正式宣判,上海知識產權法院駁回消費者金某關于停止收取30%“蘋果稅”的不公平高價行為,以及停止“應用內購買”強制使用Apple Pay搭售行為的訴求。
對此結果,王瓊飛22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不能單純從敗訴角度看一審結果,一審的積極成果是認定了蘋果具有市場支配地位,這恰恰是反壟斷訴訟中最難的一點。”
“該案民事訴訟的二審,在最高人民法院已經進入庭審等待判決階段,而行政投訴舉報目前在等待總局受理立案。”王瓊飛說,希望雙管齊下,更能推動“蘋果稅”問題的解決。王瓊飛還表示,行政投訴的處理速度可能快于民事訴訟,且監管部門有權依據《反壟斷法》處以銷售額1%—10%的罰款。
多年來,中國消費者對“蘋果稅”的抵制經歷了從個體發聲到法律行動的轉變。此次55名中國消費者的聯名舉報,再次將蘋果公司在中國市場的壟斷行為推向輿論風口浪尖。隨著案件的進展,社會各界密切關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是否會對蘋果公司采取相應的監管措施。
22日,在微博、B站等平臺,“蘋果稅”相關話題閱讀量超50億次。統計顯示,iOS端游戲充值、知識付費等場景的價格普遍比安卓端高30%,有網友直言“中國用戶正在為蘋果的全球利潤輸血”,也有網友開始自發抵制蘋果新機iPhone Air。
此次聯名舉報,可以看作是中國消費者在行政監管層面對“蘋果稅”發起的挑戰,也是對全球反壟斷趨勢的響應,與歐盟、美國、澳大利亞等全球多地的反壟斷調查形成共振,蘋果“封閉生態”模式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國際監管壓力。
“從蘋果應對全球反壟斷監管的歷史來看,我認為蘋果是一家比較‘傲慢’的公司,不僅對中國,對全世界都是如此。”王瓊飛表示,“除非一個地區對它采取嚴厲的法律行動,無論是民事訴訟還是行政監管,否則它不會改變。”
蘋果的“封閉生態”模式或許面臨瓦解風險。分析人士指出,若中國、歐盟、美國等主要市場均要求蘋果開放第三方支付,其服務收入占比18%、毛利率高達75.7%的App Store業務將遭受重創。
針對此事,蘋果公司官方暫時未做出任何回應。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