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0-23 10:05

吳晨/文 一項刊登在《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的最新研究,讓人再次警覺:青少年過度使用社交媒體,可能正在損害他們的大腦發育與認知能力。研究團隊追蹤了6500多名9至13歲的美國青少年,發現那些每天高強度使用社交媒體的孩子,在語言理解、記憶力等測試中得分顯著偏低——手機屏幕越亮,大腦或許就越“疲憊”。
這一研究提醒我們,社交媒體正在重塑一代人的思維方式與注意力模式。面對這一趨勢,我們該如何保護正在成長的大腦?
如今,社交媒體幾乎成為青少年社交與表達的標配。刷短視頻、點贊、發私信構成了他們的日常。社交媒體帶來了便利,也帶來了沉迷和上癮。研究顯示,那些使用社交媒體頻率較低的青少年,認知表現明顯更好。這再次提醒我們,“適度”是數字時代的保護機制,社交媒體看似人人容易上手,??但如何健康使用卻需要學習和規范??。適度限制使用時間、固定“離線時段”并非剝奪,而是為他們的思考力留出空間。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理解“為什么要限制”。真正的目標不是斷網,而是幫助他們學會自控,在數字洪流中保留專注與深度。
青少年沉迷社交媒體,絕不僅僅是家庭問題,而是一個需要多方共治的社會議題,需要平臺、學校和家長共同努力。就平臺而言,需要有邊界意識,需要在青少年模式下控制推送頻率、限制娛樂性內容推薦,讓算法不再以“停留時間”為唯一目標。我們期待平臺將AI的智能盡快運用在“監護”青少年社交媒體的使用上。
對學校來說,數字素養的教育應該盡快提上日程,課程中應加入媒體使用教育,教孩子識別虛假信息、理解算法機制,并通過各種游戲的方式幫助孩子訓練數字自控力。
家長要做的則不只是限制,更是示范。 放下手機,與孩子共同制定使用計劃,比簡單的管控更有效。家庭的屏幕文化往往決定孩子的使用習慣。現在不少家長應對孩子吵鬧的方式,就是簡單粗暴地扔給他們一臺手機,讓手機成為孩子的“奶頭樂”。這正是導致青少年過早接觸社交媒體的原因之一。
整體而言,我們需要清晰認識到,虛擬世界中社交媒體上的“弱關聯”正在與真實世界的各種關系展開正面競爭。要想真正改變青少年過早、高頻使用社交媒體的現狀,需要全社會花時間幫助青少年擁有更多真實世界中的強關聯。這種關聯可能是家里每天餐桌上溫馨的交流,也可能是學校里孩子們之間的嬉戲與玩耍,或者運動場上的競爭與協作。這些真實的關系都是情緒調節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支點,能有效避免孩子沉迷于虛擬世界。
此外,我們也需要幫助青少年學會社交媒體正確的打開方式,以下幾點或許值得嘗試:
第一,定時使用,而非隨手打開。家長可以設定每天固定的上網時段,比如晚飯后給出半小時時間,避免孩子無意識地刷屏。
第二,多創造,少消費,讓社交媒體成為青少年表達的平臺,練習在社交媒體表達觀點、學習技能,而不是被動瀏覽,避免被算法奴役。
第三,培養閱讀的習慣。
社交媒體正在改變我們與世界的關系。對青少年而言,它既是連接的窗口,也是誘惑的漩渦。讓孩子遠離沉迷,不是讓他們拒絕科技,而是學會在科技中懂得如何選擇,如何取舍,保持自由。
(作者為財經作家、晨讀書局創始人)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