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教授應邀做客漕河涇開發區與上海圖書館共同打造的“涇YU·悅讀”悅享空間。作為漕河涇讀書會首期嘉賓,陸銘教授與園區企業代表和創新工作者進行了一場題為《“向心城市”的創新引擎:產業園區究竟意味著什么?》的深度對談。
重新理解“中國式現代化”與發展階段轉變
陸銘教授從解讀“中國式現代化”入手,指出其核心要素之一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他引用2024年中國人均GDP已達1.35萬美元、即將邁入高收入國家門檻的數據,強調中國正全面步入后工業化時代。回顧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歷程,從農業社會到工業化社會,再到服務業主導的巨大轉型,他指出當前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已高達57%。
針對社會上對制造業比重下降的擔憂,陸銘教授明確闡述了“制造業越強,其比重反而越低”的經濟學邏輯。他解釋道,制造業的強大依賴于研發、設計、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的賦能,高附加值環節往往集中在服務業。同時,隨著收入水平的提升,居民消費重心必然從制造品轉向服務。基于此,他分析了近期中央政策強調培育服務消費、反內卷(針對制造業產能過剩)和產業升級的內在合理性。
統一大市場、城市群與人口流動趨勢
談及“統一大市場”與區域發展,陸銘教授指出,在要素投入驅動增長動力減弱的背景下,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尤其是促進生產要素在城鄉、區域間的自由流動顯得尤為關鍵。他深入解讀了發展現代化都市圈、提升超特大城市治理水平的政策導向,認為以上海為核心的都市圈(如滬蘇同城化)將通過深度分工協作,例如上海專注于創新,周邊城市承接制造業,通過跨區域資源配置形成新的增長極。
關于人口流動,陸銘教授展示了人口持續向中心城市、城市群集聚的數據趨勢。他分析指出,服務業主導的經濟結構要求人與人之間更頻繁的面對面交流,這驅動人口流向就業機會豐富、收入水平高、公共服務優質、消費場景多樣的高密度區域。他提醒,個人在做出置業、投資、職業發展等空間決策時,需深刻理解這一宏觀趨勢,避免誤判。
城市創新的秘密:集聚與隨機相遇
陸銘教授重點剖析了創新的特性——未知性、累積性、偶然性與集聚性,并指出這決定了創新活動在空間上高度集中于少數城市和特定區域。他以上海及全國的專利分布、咖啡館布局等數據圖表,直觀展示了創新資源向市中心及創新園區集聚的態勢。
他強調,現代創新尤其依賴跨界的、隨機的交流,而非封閉式的獨立攻堅。線下面對面的互動是激發這種偶然創新的關鍵催化劑。因此,像“涇YU·悅讀空間”這樣的園區公共空間,以及城市的咖啡館、博物館、演藝場所等“第三空間”,不僅是消費場景,更是重要的創新孵化器。
陸銘教授高度肯定了線下交流空間的重要價值。他指出,園區內諸如“涇YU·悅讀空間”這樣的場所,是促進不同行業人群隨機相遇、激發跨界創新的關鍵載體。“創新的邏輯,本質上也是城市的邏輯——集聚孕育可能性。而面對面的交流,正是這種可能性的催化劑。”通過提升城市生活質量(如文化演藝、公共空間、公共服務等),實現“用生活留人”。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