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中國從“制造大國”邁向“民生大國”,一場以“人民福祉”為標尺的深刻變革正在開啟。一部凝結四十余年改革智慧的新著在京發布,它系統闡釋了為何“民富”是“國強”的根本基石,并為“十五五”乃至更遠的未來,勾勒出一條讓發展成果惠及每一個人的中國式現代化路徑。
2025年11月8日下午,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中信出版集團在京舉辦新書發布暨讀者見面會,正式發布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院長遲福林教授新著《民生大國:中國式現代化的大國策》。來自相關部委、智庫、高校以及《人民日報》、新華社、《經濟日報》《光明日報》等20余家新聞媒體代表以及讀者約80人參會。
國務院研究室原主任魏禮群,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卓元,新書作者、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中信出版集團總編輯洪勇剛共同為新書揭幕。
洪勇剛在致辭中表示,遲福林教授結合40余年改革研究撰寫的《民生大國》,恰逢其時,既呼應了改革所需,也回應了人民所求,意義重大。該書直面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需求,系統回應如何以民生建設夯實共同富裕根基、如何通過制度創新破解民生領域結構性矛盾、民生建設如何從“基礎保障”向“品質提升”邁進、如何實現從“局部突破”向“系統推進”跨越等重大命題,既是對改革開放以來民生建設實踐的理論總結,也是為“十五五”規劃及2035年遠景目標提供戰略性智庫成果,對于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具有重要現實意義與時代價值。他指出,中信出版集團深感榮幸能夠出版這樣一部緊扣時代、扎根民生的作品。
張卓元在致辭中指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階段,即在逐漸建成制造業大國、科技大國、農業大國、外貿大國的同時,也要逐漸建成民生大國,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擴大內需,特別是提振消費、居民消費,已成為當務之急。為此,必須加快建設民生大國,包括逐步提高人民群眾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加大國民收入再分配力度,增加“投資于人”的支出。中改院在遲福林院長領導下,進入21世紀后曾提出民富優先、消費主導、加快發展服務業、農民工市民化、著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順應消費升級趨勢調結構促改革等具有遠見卓識的主張,并做出充分的論證。這次又提出建設民生大國的系統性主張,同以前的觀點一脈相承且具新意,值得大家重視和認真研究。
遲福林在致辭中回顧自己與中改院多年來研究民生問題的歷程和重點。他指出,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人民至上”,就如何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要求。第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觀。改革開放的根本目標是讓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今天,隨著我國發展階段的歷史性變化,建設民生大國已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大國策。第二,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出民生大國建設之路。他認為,要以民富優先走出建設民生大國之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民生大國建設的重中之重;以人為中心的城市化是民生大國建設的重要載體;“投資于人”是民生大國建設的關鍵之舉。第三,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建設14億多人的民生大國,不僅將回應人民所需、人民所盼,還將明顯增強全面深化改革的各方面合力,并為未來10年高質量發展注入重要動力。致辭中,遲福林教授還向中信出版集團對本書出版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謝。
新書發布后進行了嘉賓對話。圍繞如何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大國策”,以及“十五五”時期民生與改革、消費與增長、公共服務均等化等議題,中改院副院長陳薇與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周樹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劉尚希,中改國浩自貿港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李淳,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周紹杰等嘉賓圍繞新書進行了交流。
周樹春認為,要從民生大國看“十五五”的中國,看未來之中國,看世界之中國。經濟大國、開放大國、民生大國互促共進,將有助于經濟可持續發展,有助于推進高質量發展。劉尚希指出,悠悠萬世,民生為大。《民生大國》一書,把為人民而改革的理念轉化為學術語言并向社會普及,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的實踐和行動。李淳認為,《民生大國》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是巨大的、豐富的。周紹杰表示,《民生大國》是一本非常有溫度的書,對了解國情、認清國家發展方向有重要參考意義。

據了解,《民生大國:中國式現代化的大國策》是作者遲福林教授40余年改革研究中思考民生問題的結晶,全書共33萬字,分為緒論和八個章節。緒論為“為了人民而改革”,就民生大國建設的時代背景、重大內涵和重點任務進行了闡述。該書提出,落實“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要以民富優先走出建設民生大國之路,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以人為中心的城市化并深化“投資于人”。為此,要發揮建設民生大國的政府作用,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該書既有一定的學術性、專業性,又有一定的故事性和可讀性,為“十五五”時期推進民生大國建設提供積極參考。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