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刷到有人問‘3%的穩健收益去哪找’了,這不也是我每天的疑問嗎?”
“70后”的鄧慧嘆了口氣,手指下意識點開了手機銀行里的定期存單頁面。屏幕上,2020年10月存入一家大行的5萬元五年期定存信息清晰可見,年利率4%,到期利息1萬元。可如今,這樣的高利率早已成了遙不可及的“過去式”。
人民銀行近日公布的數據引發廣泛市場關注:居民存款連續兩個月低于季節性增幅,為今年首次,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8月非銀金融機構存款創下同期新高——證券、基金、理財等機構的存款增加,意味著銀行里的居民儲蓄,正悄悄“搬”向更廣闊的理財市場。

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多名儲戶后發現,在這場低利率時代的“財富保衛戰”里,不同年代的人有著不同的應對之策:“50后”的謹慎、“70后”的猶豫、“80后”的平衡、“00后”的嘗試,折射出不同年齡、不同需求的普通人,都在努力尋找屬于自己的財富答案。
消逝的定存高息:從4%到1.3%
鄧慧的那張五年期銀行存單,是2020年秋天辦的。
“后悔當時沒多存點,很懷念利率4%的時代。”她感嘆道。
如今,面對今年10月即將到期的存單,她陷入了猶豫,不知道以后如何理財合適。
2025年5月20日,六大國有銀行集體下調存款利率的消息,讓不少儲戶陷入了猶豫情緒。利率調整后,國有大行的五年期定期存款掛牌利率僅1.3%——也就是說,同樣存5萬元五年期,現在到期只能拿3250元利息,比鄧慧四年前的收益少了近7000元。
鄧慧的猶豫不是個例,退休在家的“50后”李大爺,這段時間也天天讓女兒幫著查銀行的利率公告。
今年68歲的李大爺是個“老儲戶”,一直有把錢存定期的習慣。因為腿腳不便,李大爺一直傾向于在工資卡所屬的銀行辦理業務,“不用跑網點,手機上就能操作,到期自動轉存也方便”。
“以前5年期能有3.8%,銀行還會送大米、食用油,現在別說3點多,連2%的利率都難找。” 李大爺手機通訊錄里,存著多個理財經理的電話,既有國有大行的,也有本地城商行的,但近期給他推薦的存單利率他都不滿意。
目前,國有大行的1年期定存利率只有0.95%,3年期也才1.25%;民營銀行倒是有利率2%左右的產品,比如蘇商銀行的2年期大額存單年利率2.1%、3年期可以達到2.3%,可要么要求認購起點20萬元,要么僅限特定地區購買。
“我目前到期的只有10萬塊流動資金,還不在發售區域,根本買不了”。李大爺向記者說道。
堅守剛性儲蓄底線:三代人的理財哲學
剛性儲蓄,是許多中國家庭代際傳承的理財哲學。
盡管利率一降再降,但“把錢存在銀行”仍是眾多人的理財選擇。對于一些人來說,銀行存款的保本保息特性,能在波動的金融市場中提供穩定的安全感;而另一些人則通過銀行存款為未來生活儲備資金。這種理財傾向,在本報記者采訪的三代人的儲蓄選擇中得到了充分展現。
“80后”的朱迪有一筆循環存單,每三年滾動一次,在2025年11月到期。她坦言,三年前這張存單的利率接近4%,如今雖已找不到這么高的利率,但在這筆錢到期后,她仍會在市面上尋找利率較高的大額存單,將錢存入銀行。
“這部分錢占我個人資產的30%,雖然收益未必跑得贏通脹,但這部分錢是我的安全墊。”朱迪的觀念,折射出許多人在風險與收益之間的務實平衡。
“90后”的葉瀾也是在低利率時段保持低風險投資的儲戶。大學畢業那年,父母就為葉瀾準備了500萬元購房款,葉瀾在樓市中反復地觀望與糾結終究沒有結果,這筆錢如今依然躺在他的銀行賬戶上。
在被問及是否會將存款轉向其他領域投資時,葉瀾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他是風險偏好較低的保守型投資者,購房款會一直留在銀行“專款專用”,至于購房款外的其他資產配置,葉瀾告訴記者,銀行存款和國債也會至少占據50%的份額。
“00后”的李夢將30%的資產配置于定期存款。她告訴記者,“這部分資金是我萬不得已不會動的保底錢”。受父母影響,她在工作之后一直按時儲蓄。
目前李夢手里有一筆利率3%的存單在2027年到期,她告訴記者,如果存單到期后,市面上的利率非常低的話,未來可能會考慮增額壽險等產品,但“保本”始終是她理財的核心訴求。
“50后”的李大爺一直以來都是“剛性儲蓄”哲學的堅定實踐者。他手里有3張存單,金額從5萬到10萬不等,每年都有存單到期。
“我故意岔開時間存,這樣每年都有存單到期,保證自己手里有活錢,要是遇到利率上漲,能及時轉存;要是利率還降,也能先拿著利息。”李大爺說。
對眾多儲戶來說,定期存款早已超越單純“存錢”的意義,而是成為抵御生活風險、保障財務安全的重要保障。正如朱迪所說:“就像家里的備用鑰匙,平時用不上,但必須得有。”
理財新方向:從“固收+”到ETF
如今,資金多元化配置已成為大眾理財的共識。越來越多的儲戶采取 “雙線” 策略:一方面,繼續配置存單,積極尋找利率更高的存款產品,守住資金安全底線;另一方面,將更多資金投向股票、基金、保險等更廣闊的非銀理財市場,力求獲取更高收益。
央行數據顯示,2025年8月非銀金融機構存款創下同期新高,這背后,是越來越多的居民把錢投入了證券、信托、理財、基金等領域。
其中,“固收+”類銀行理財產品成為市場關注熱點。這類產品以債券等固定收益資產為底倉,輔以少量優先股、股票等權益資產,在控制風險的同時力求提升收益空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建設銀行(8.660, -0.07, -0.80%)App上發現,幾款固收類理財產品1元就可起投,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約為2.35%-2.87%,持有天數為半年到一年不等,一般為R3中等風險。

平安理財的部分“固收 +”產品表現也十分亮眼 ——其中一款于2023年12月成立,截至9月中旬,收益率仍有3.35%。

?(理財經理向本報記者展示固收+產品,來源:受訪者提供)
據平安理財經理介紹,“固收 +”產品的優勢在于 “靈活調整倉位”,要是市場行情好,就多配點權益類資產;要是行情不好,就多配固定收益資產。
除了“固收+”,ETF也正在成為年輕人的理財“新寵”。
“90后”李莉的理財轉型,始于2024年春天。她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2017年買房之后,手里幾乎沒有閑置資金,“那時候就買過一些短期理財,年化收益2%左右,還有小額定投,每月投500元,賺的錢夠買杯奶茶”。
去年年末,李莉手里有了一些流動資金,開始謀劃資產多元配置。“當時我存了1年期定存,年利率2.8%,想著先拿點固定利息。”可現在,眼看定存就要到期,利率卻一路下跌,她開始琢磨“換個方式理財”。
在朋友介紹下,她了解到了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李莉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在某券商APP上開通了證券賬戶——填信息、視頻認證、綁定銀行卡,她先投了部分資金買入了某ETF, “每天打開 APP 看一眼漲跌,波動幅度在我的承受范圍之內。”李莉告訴記者,等存款到期后,她計劃將50%資金繼續存1年期定存,另一半則投入ETF等理財工具中。
一位公募基金工作人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證實了今年ETF的熱度,他表示:“今年以來ETF的認購熱度同樣顯著攀升。ETF操作便捷,能像股票一樣在場內實時買賣,特別適合投資新手。”
一位投資者向本報記者分享,去年10月他將近100萬活期存款投入科創芯片ETF,截至目前已斬獲約80%的收益。
葉瀾則向本報記者分享了跨市場嘗試的投資理財經歷。他在股市、債市、匯市、期貨市場都做過小額的投資嘗試,總體看盈虧處于將平衡狀態。
葉瀾告訴本報記者,去年末到今年初,他贖回了大部分的基金投資,連同少量存款一并投入到了匯市和貴金屬期貨市場。因此,他不僅沒能趕上今年4月以來資本市場的牛市,還因美元兌人民幣貶值蒙受了一定損失。不過,在黃金價格剛剛突破700元/克的時候,他買了幾根金條,隨著金價上漲對沖了匯率波動帶來的損失。
“各類投資都簡單嘗試之后,我更加確定自己是保守型投資者,對蒙受損失的厭惡明顯大于風險收益的激勵。”葉瀾說道,“因此,即使是低利率時代,低風險投資仍然會是我的主要選擇。
存款搬家到哪一步了
從銀行定期儲蓄到“固收+”、ETF的配置,低利率時代下的居民儲蓄正悄然轉向非銀理財市場。這一趨勢目前仍在延續。
那么,存款搬家這一趨勢,走到哪一步了?
中金公司(35.730, -0.13, -0.36%)報告顯示,存款呈現繼續活化趨勢。“8月居民定期存款及企業定期存款增速繼續下行,我們認為定期存款增速下降主要與存款到期重定價后利率下降,以及資本市場表現活躍有關,定期存款到期后續存意愿降低。”
資本市場的相關數據也印證了這一趨勢。中金公司報告顯示,8月A股日均成交額達到2.3萬億元,較7月繼續增長29%;融資余額超過2.3萬億元,較7月增長21%;上交所新開戶數量達到265萬戶,較7月增長35%,均表明資本市場由于存款搬家更為活躍。
從歷史經驗看,“存款搬家”的周期通常受哪些因素影響呢?
中金公司研究部副總經理、銀行業分析師林英奇對此分析道,“存款搬家”是居民資產配置遷移在金融系統流動性方面的體現,通常伴隨各類資產預期收益率的大幅調整,這一變化背后往往伴隨宏觀經濟總量和結構的變化。
“例如向房地產市場遷移往往伴隨房價上漲、城市化、信貸擴張等,向股市遷移伴隨著企業盈利改善、通脹回升、科技進步,向固定收益產品遷移伴隨著利率下降、流動性寬松等。”林英奇補充道。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金融學院銀行管理系主任宮迪教授亦表示,低利率環境提供的“推力”是“存款搬家”的基礎和前提,也是長期的趨勢性因素。資本市場賺錢效應帶來的“拉力”是相對短期的因素,是觸發資金流動更為關鍵的直接因素。兩者共同推動了居民資產配置的調整。
宮迪從歷史維度補充道,存款搬家周期通常與利率環境及資本市場表現密切相關。一方面,在加息周期結束、降息周期啟動時,存款吸引力下降,資金會更積極尋求更高收益資產。另一方面,資本市場的趨勢性上漲,尤其是伴隨成交量放大,是存款搬家進入活躍階段的明確信號。例如2007年與2015年牛市中,新增股票賬戶數量與股指同步大幅上升,偏股型基金(尤其是股票型基金)的申購熱度和業績表現是另一個領先或同步指標。
那么,居民風險偏好的變化在這一現象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林英奇向本報記者解釋,居民風險偏好的短期波動具有投機性,但趨勢性的風險偏好轉向需要基于更加長期的基本面支撐。基本面趨勢與資產價格變化形成正反饋機制、不斷強化,推動居民風險偏好提高。
(注:本文不作為投資建議,文中鄧慧、朱迪、李夢、李莉、葉瀾均為化名。本文僅真實反映投資者實操情況,不涉及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轉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